在森跑內的足部水療設施空間,有一塊碩大的背板,上頭是 1952 年赫爾辛基奧運的三金跑者艾米爾‧哲托貝克 Emil Zátopek 的名言:「如果你想要跑步,跑一英里就好。如果你想體驗不一樣的人生,就跑一場馬拉松。」在 2025 年東京馬拉松以 2 小時 23 分 58 秒完賽初馬的森林跑站贊助選手周鴻宇說,因為跑了這一場馬拉松,他重新認識了自己。
「我不是特別為了馬拉松做準備,因為我的目標是入選世大運的半程馬拉松,過去一陣子的訓練都是為了準備半馬。」鴻宇說道:「但是我沒有掉以輕心或不重視,而是認真地完成這場比賽。」他也笑說,以 2 小時 23 分完成初馬之後,馬上有一群夥伴建議他即刻起轉型半馬、馬拉松選手,不要繼續在五千公尺、一萬公尺的場內賽打轉。但是,對鴻宇來說,重點是時時刻刻記得從基礎扎根做好,這才是跑者最重要的課題。
只有四百多公里還不夠
日前才從日本歸來的鴻宇,因為吸入過多的冷空氣,沒有感冒症狀,只是偶爾輕微乾咳。他談起東京馬拉松的時候,坦承自己運氣很好,心態也很好。透過這次的初馬,大概能想像未來要準備全程馬拉松的話,要從哪裡著手。
「以跑量來看,我的月跑量只有四百多,甚至比一般市民跑者還少。雖然我的質 (強度) 相對比較高。」鴻宇說道:「東京馬拉松的經驗告訴我,之後如果要練跑全馬,我的跑量應該要再往上拉才對。」
在備戰東京馬拉松之前,許多有經驗的跑者分享告訴他,真正的馬拉松是在 30 公里之後, 30 公里之後的撞牆或是抽筋才會讓人生不如死。鴻宇笑說,為了要讓身體去適應長距離,在比賽開跑九天前,他在貓空跑了一趟 30 公里,那是鴻宇跑過最長的距離。
「大家都講得很可怕,所以我想至少要跑過一次長距離試試看。」他笑說:「不過九天前還是有點太近,包含運動生理學研究,還有老師都建議至少要兩週前。」
完成一整個訓練,風塵僕僕地去到日本東京。在 2025 年東京馬拉松開跑之時,位居 B 區的鴻宇心中想著先跟著 2 小時 20 分的隊伍試試看,跟到哪算到哪。他帶了七包果膠,把袖套、手套的空間塞得很滿。「一邊跑一邊吃,感覺有變得越來越輕的感覺。」鴻宇笑說,原本沒有特別吃果膠的習慣,但考量 B 區選手沒有預放補給品的菁英補給區服務,只能選擇以果膠代替。
身體失常,代償來補
開跑之後,起初狀態都相當順利,跟著 220 的隊伍前進。不做他想,只是奔馳。直到里程數跨過 30 公里之後,他察覺雙腿有抽筋的徵兆。
「雖然還沒有真的抽起來,但你感覺到有點要抽要抽的感覺。」鴻宇笑:「我立刻做一些動作上的調整,讓要抽筋的腳放鬆一點,然後用另一隻腳去補、去代償。身體失常,代償來補。」過去少有抽筋經驗的他,在這回的緊急反應上做得很好。鴻宇說道,我一直在想,跨過 30 公里了,是不是要抽筋了,是不是要撞牆了。
果不其然,在 32 公里之後,就真正地抽了起來。「我心底想說糟了,後面還有 10 公里。」鴻宇說:「我只能趕快停下來做伸展按摩,讓身體趕快恢復。」遠看著 2 小時 20 分的列車離他遠去,而後面的列車還沒跟上來,只是他獨自一人在赤羽橋拉筋伸展。
正逢緊急時刻,鴻宇回顧起來也不免幽自己一默。「我其實數學沒有很好,但那個時候特別好,我想了一下時間秒數,如果這時候慢慢跑回去,應該成績也還可以。」鴻宇也曾想過是不是乾脆果斷放棄, DNF 就算了,幸好這個念頭只閃過幾秒。因為終點還有夥伴等候著,而且他想到這場是初馬,心底盤算著,即使成績再差也要跑完它。
「當下我沒有甚麼負面情緒,只想著要怎麼處理。」鴻宇說道:「我的身體不允許,但我的心靈還是想前進。」他走了一百多公尺,在一旁日本人喊著『頑張って』、『Fighting』的聲音下逐漸跑了起來。最後的十公里,顯得無限漫長。最終以 2 小時 23 分 58 秒完賽東京馬,並成為台灣選手初馬成績最佳者的第三位。
註:前二位是王千銓 2:21:10 ,黃文成 2:23:44
「完賽之後我回想起來,在比賽過程不管發生甚麼,我都能很正面去看待身體的聲音。」鴻宇說道:「不管是半馬或是十公里的比賽之類,即使比賽再累再辛苦,我都會很快地調整自己的心情。」若是沒有跑這一場馬拉松,他不會看見更為透澈的自己。
即將要畢業成為社會新鮮人的鴻宇,在考量自己是不是轉型為馬拉松選手之時,也攜手森林跑站於每週一晚上執教初心跑者肌力班。因為他提醒我們,肌力是最容易被忽視,卻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要有底子才能有建樹
「訓練是疊上去的。」鴻宇說道,過去投入許多路跑教學的他,因為選手身分太過深刻,讓人忘了他是很有想法、也有辦法的跑步教練,他接續說道:「就像是金字塔一樣,最底層是肌力、核心與有氧能力,再上一層才是速耐力、耐力、乳酸能力…但大多數的市民跑者都只重視第二層的訓練,而會忽視肌力與核心的幫助。」
初心跑者肌力班著重於核心與肌力的訓練,同時透過有氧跑步優化自身的體能。「譬如說我在東馬最後的十公里抽筋,也是肌耐力不夠,」鴻宇說道:「如果我的訓練量往上加、多一點肌力訓練或長距離跑,可能就會是不同的結果。」在他的思索裡,重點不是肌力訓練與跑步兩個如鐵軌般平行並行,而是讓兩者有交叉,彼此輔助幫助成長。
「對新手、初心跑者來說,同時著重肌力訓練、核心肌群,又能作適當的有氧訓練,經過十週的訓練之後,會養成比較能接受更強刺激的體能。」鴻宇說道:「設定初心是希望參加的學員能抱持著『從零開始』的心情,當然,如果是已經有成績的跑者也可以加入,為了因應跑者不同的需求,也會有客製化的課表安排。」每一個個體的運動需求與劑量都是不同的,鴻宇表示儘管上課日的訓練會是相同的,但強度或是餘後幾日的課表都會依照每個人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安排。
想跑步的人,只要穿上一雙鞋就能去跑步。但是,想成為一名追求競技表現的跑者、或是企圖心較強的跑者,鴻宇的建議是先努力受訓成為一名運動員,把基礎的訓練做好做滿,再透過有效率的訓練,讓你的表現能無傷無痛,穩健提升。
從 5 月 19 日起到 7 月 28 日每週一晚上 19:30 ~ 21:00 ,由周鴻宇教練為你扎穩打底,成為一名強壯、健全的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