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夏日午後,許多跑者集結來到森林跑站,與 逐日奇譚 李奇儒LUMINOUS 賴孟昕 齊聚一堂,聊聊彼此相識、相知、相惜、共同攜手描繪跑步藍圖的契機與展望。

失敗背後的啟示

儒孟初醒-如同他們在分享會一開始所分享的這句話,跑步練心的心路歷程,從來都不容易。曾經囊括1500公尺「五大金」麒麟兒的孟昕、曾經破長達22年國中男子組1500公尺全中運紀錄的奇儒,曾經同為競爭對手、曾經因傷痛不得不退出熱愛的田徑運動…過往的經驗,讓奇儒和孟昕都曾陷入自我懷疑的階段,如何守住這個困難,繼續走下去?

「臺灣的選手沒有比日本和其他鄰近國家選手差。我們都很努力,只是用了不對的方法,沒有得到收穫。」在過往激烈訓練下導致先天性心臟病問題浮上檯面,中斷田徑選手生涯的孟昕,鼓勵跑者:「這時候你要能堅持地走下去、不能停,一旦停止就等於否定你過去的努力,否定你自己。」

奇儒也是如此,在追逐目標的路上一度放棄跑步又再重返賽道,每一階段的苦如披荊斬棘,跨越障礙的過程,自己終於可以不再回頭與過往的自己比較,更專注於前方的道路:「近一年多來的努力和壓力這麼大,我換到什麼:終於不用想以前我有多厲害。」

航程重啟

「努力對方式才能實現努力的價值。」2022年孟昕受青山學院大學體能教練中野修一的指導,2023年與奇儒一同參與由 TWOLAPS TRACK CLUB 橫田真人教練帶領的訓練營,開啟 LUMINOUS 與日本長跑俱樂部交流學習的契機,認識並接觸「動力鏈系統」。

現場跑者不免好奇地詢問:臺灣跑者、跑班和跑團的課表與訓練方式跟日本不同,可以怎麼去做結合呢?「跑者常常會覺得到了天花板,其實你不了解自己的身體。我們追求步距、步頻、觸底時間,追求之後反而讓自己更累。」孟昕提到。有些跑者太專注於追求跑步經濟性的技術與力量,迷失跑步問題真正的答案。

日體大測驗

今年4月,奇儒赴日並以男子5000公尺以14分15秒內為目標,參加第313回日體大長距離紀錄賽(日体大長距離競技会)。現場他也分享到了這兩場測驗賽、以及6月剛結束的台灣國際公開賽1500公尺參戰心得。「紀錄賽的時候,選手們一開始就衝得很快。」大集團影響奇儒的節奏,以至於第一場以14分37秒58完收。第二場奇儒最終跑出14分31秒51成績,突破兩週前同場賽事的個人紀錄,名列全國歷年第十傑(PB)。

「我們是攀爬過種種困難才走到這一步,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理解,為什麼會變厲害。」儘管沒有達到賽前的目標,但對奇儒與孟昕而言,無疑是走出去年10月全國運動會表現未如預期,氣氛低迷甚至團隊撕裂狀態的陰影,最黑暗的時間過後,突破蛻變光芒會依舊綻放。

運動傷害

另一位跑者提問到:「結構治療」與「物理治療」的差異?曾因反覆傷痛而停止訓練的奇儒分享道,在非外力受傷下,一般的跑者的腳出問題,有80%以上是上半身出問題:「一有不舒服建議第一個找物理治療。好的物理治療不會只針對受傷的部位,會是考量其他因素幫你去做綜合的評估。」

結構治療則是指藉著消除淺到深的整體張力,從遠到近端的逐漸將錯位的肌肉、筋膜和骨頭還原到身體結構該有的位置。因此,奇儒建議需要有一些理解後再去找結構治療:「無論是選擇哪一個治療方式,不要只看1-2次後就放棄。」

孟昕:「好的跑步技術建立在身體結構上(跑步動力鏈技術),核心區塊其實才是跑者最重要的肌群,像是腹橫肌、多裂肌和骨盆底肌。這個東西沒有辦法用寫的,用拍影片的去教,要實際去練習感受(並示範髖關節活動角度)。每個人對課表目的不同,建議先把先把結構調整好、把受傷養好,身體健康是有優先條件,訓練其次。」

未來的基石

「有一個選手退休潮的故事,臺灣選手多到22歲田徑生涯就結束了,多是因為個人因素,不知道為什麼堅持下去。」奇儒提到。許多選手因為現實問題而選擇放棄運動員生涯,18歲因高中升學教育、22歲大學因訓練的不適應、有些想繼續運用資源選擇唸研究所、研究所後面臨就業壓力。

因此,奇儒與孟昕發起了 LUMINOUS 的回饋計劃,希望將經驗所學散播給後輩,讓小選手們努力有目標(想要成為和李奇儒一樣),並協助給予選手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兼顧訓練與工作。孟昕:「選手的後選手生涯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議題,撐到到研究所畢業後的人,與提早退下的人相比之下,在職場上能找到多是最基層工作。這是我們所看見的困境,我們希望能得到改善。」

而放眼未來,奇儒的目標則放在 2026年名古屋亞洲運動會,以 3000公尺障礙為目標,希望能獲得獎牌;在準備的過程中,奇儒會將比賽著重放在場內賽,今年也還是會參加臺北馬拉松半馬項目,未來也不排除嘗試更長距離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