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家曾經提及,每一個運動員或多或少在訓練、賽前都會有一種儀式感,譬如鈴木一朗按表操課的熱身與備賽,吃如出一轍的飯糰。這是一種心理暗示,讓心靈進入到『ZONE』的狀態,而後在接下來的訓練、比賽就能更順暢。譬如曹純玉在開跑前,就會輕輕地拍拍心口,讓自己放鬆下來。

照片來源:superiorcads.edu.

跑者肯定有過一個經驗,想要複製完美比賽、完美訓練的整個行程。譬如某一天課表跑完感覺特別好,無論是強度或體感都超乎預期,根本如有神助來著。接著你會想:是不是衣服有幫助?鞋子選對了?還是今天午餐或點心吃對了?下一次訓練或比賽之前,盡可能複製全套的行程,幫助自己再找回如有神助的主角威能!

心理暗示技巧或稱儀式感,人們追求的是一個結果論,而不會在意它是科學或是迷信。不信去問問受過專業科學教育的工程師,在機房裡擺一包乖乖是不是有其必要?這裡提出幾個會讓人不知覺跟隨的儀式,也許可以找到自己相似的場景。

你也有這些儀式感嗎?

1.一定要吃喝特別的東西

儘管所有科學研究都告訴跑者,跑之前喝含咖啡因飲料是有幫助的,但實際上,不一定是咖啡。有些人會嘗試喝紅牛、喝能量飲料或是可樂,有些人會飲用含蛋白質的豆漿或是牛奶。

照片來源:healthline

 

「你不要跟我講科學,我只跟你講感覺。」

在訓練之前,跑者習慣會補充少量的碳水化合物,有人會吃威德果凍,有些人則是塞半根香蕉,或是中午的飯麵餐點多吃一點。這也是為什麼,運動日記也應該把膳食增加進去。因為透過記錄賽前吃喝的履歷,你就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飲食與食物。

2.只有公里沒有公尺


照片來源:跑友:沈涵

準備按錶存檔的下一秒,意外發現手錶上呈現 9.77 公里,你會去補足 230 公尺讓它變成 10 公里嗎?這是一種反儀式感,人們在獲得時喜歡追求高數據、整數,在失去時則希望是低數據。停下手錶之後,你會獲得一個完整的 10 公里紀錄,而不是稍有缺憾(?)的 9.77 公里。或是看到某種特別的數字就有按下錶的衝動 (╯✧‥✧)╯

「跑步沒有甚麼四捨五入的,我會自己跑到無條件進位。」

 

照片來源:bangalore

 

但是,如果今天要去買跑鞋。一雙建議售價為 $6,000的跑鞋,分別在兩個地點販售並有不同的價格:一是相隔 20 分鐘交通距離的專賣店,它販售 $5,700 元 (但不確定有現貨)。還是你旁邊走路一分鐘就能到的專賣店,販售價為 $5,890 (有現貨)。兩間店只差 $190 ,你會到哪一間店?你不會跟朋友炫耀,這雙鞋要 $5,890,但會願意炫耀你只花了 $5,700,賺到!

 

3. IP 信仰還是你的迷信

有些人會說,我沒有 IP 信仰,但一當訓練或出賽時都會是相同的 IP 穿搭。行銷心理學告訴我們,『 IP 信仰』有部分來自於『自我身分認同』,具有依循他人的效應。

 

譬如你身邊的最速選手穿甚麼鞋襪,你會很自然依循他的穿搭。當大迫傑曝光他的訓練課表與配速,就會有人討論要不要試試看跑他的課表 (秒數當然會修正)。這裡用 IP 而不是品牌做說明,是因為 IP 包含了名人、品牌、產品等等。

 

「第一名怎麼穿,我們就穿甚麼。」

 

信任一個既定的 IP 或依循身邊最速跑者的穿搭方式,可以說模仿是很有效率、效益的方式。但是,過於模仿導致於迷信時,就會失去嘗試其他事物的機會。偶爾必須解脫迷信的儀式感,讓自己有更寬廣的空間去嘗試新穎的變化。

 

要談跑步的儀式感,真的是無法一瞬間就全不說清楚。但是,透過以上三者的儀式感與反儀式感,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不依循舊路』的見解,從而讓自己的跑步之路更為順暢。但是,有些人會略為保守的認為,我依循著舊有的習性就好了,當然,那也沒有甚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