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跑步吃膠雖然不是新鮮事,但大多數人對能量膠仍是稍微陌生的,這也難怪,近些年無論是海外進口或台灣自製的能量膠多不勝數,無論是包裝、口味、內含物、胺基酸及附加價值都各有特色。但為了增加運動表現跟止飢,慎選適合自己的能量膠是相當重要的。
從包裝外觀來看,各家品牌能量膠會有不同的內容物與口味等等,包含卡路里數、萃取物、糊精、果糖、葡萄糖等等。
普遍跑友們選擇能量膠的途徑,先從口耳相傳或網路資源認識能量膠品牌,找出想嘗試的口味,然後分辨克數、卡路里數、內容物等等。而在挑選過程中肯定會有一個潛台詞:那這個吃起來怎麼樣?問題的背後有很多想像空間:會不會太甜、吃下來會不會要喝太多水、這有咖啡因、這吃起來像甚麼….。
於是,我們找了常見的能量膠品牌開試吃大會綜合評估,希望做出合理的評比。
這份評比不論述好吃、難吃,而是以中性的方式去討論口味,我們蒐集了 BANANA GO 、UP Sports 、 aminoVITAL 、運動達人 RacingPro 及 GA 黃金甲、 32GI 、紅牛聰勁、 P.TEAM 、 Betery 、常勝軍 與 AminoMax
(附註:遺珠之憾是漏了英國運動營養領導品牌 Science in Sport 、諾壯…等品牌好物)。
第一回試評:
挑選了五個以凍狀、固體食用較為知名的產品,試著評比從扎實的固體口感到偏液態口感。
經過一輪試吃之後,得出的評論是:
液態感排序:aminoVITAL 胺基酸能量凍 > aminoVITAL Shot (如同市面上『威德in果凍』的口感) > Betery 能量果膠 PRO > P.TEAM 能量爆發果膠 > GA 黃金甲 核糖超能力捷凍(最貼近固體狀,吸入口感需要稍微咀嚼)
其次,是針對以上產品進行甜–不甜排名:
不甜膩排序:GA 黃金甲核糖超能力捷凍 > aminoVITAL Shot > aminoVITAL 胺基酸能量凍 > P.TEAM 能量爆發果膠 > Betery 能量果膠 PRO (小幫手覺得很像金平糖的味道) 。
*甜與不甜的評比,並不代表該產品好吃與否,我們認為甜度是參照個人口味,並不代表該產品的好壞優劣。
第二回試評:
經過一輪試吃激戰後,討論出可以快速吞服且不用喝太多水的排名:
易吞服排序:aminoMax 邁克仕 EnergyMax Light 能量包 > aminoMax 邁克仕 EM犀牛電解質能量包 > 紅牛聰勁 > 常勝軍 > GA黃金甲 4號太空能量膠 > aminoMax 邁克仕 加油包 Super Power 能量戰立包 > UP Fast > BANANA GO 能量蕉 > 運動達人 RacingPro > 32Gi
再重覆一次,易吞服與搭配飲水,並不涉及好吃與否的問題,純粹是個人口感與口味。
第三回試評:
加入咖啡因的能量膠已經是補給品的顯學之一,這裡不探討咖啡因含量,所以也同樣回到第二回問題:需要喝很多水嗎?
五款含咖啡因的咖啡口味的能量膠為 BANANA GO 咖啡口味、運動達人 RacingPro 焦糖瑪其朵、紅牛聰勁咖啡口味、常勝軍焦糖瑪其朵口味及 AminoMax 爆發型–咖啡口味。咖啡味的苦甘濃厚,也會影響需要吞服飲水的機率,所以這裡同樣不涉及口味與好吃與否的問題。
小幫手們一起苦過來的試評,提出了『易吞服–須搭配水』的次序
易吞服排序:AminoMax邁克仕 爆發型–咖啡口味 > 運動達人RacingPro 焦糖瑪其朵 > 常勝軍焦糖 瑪其朵 > BANANA GO 咖啡口味 > 紅牛聰勁咖啡口味
味道的部份小幫手也有志一同的討論出相應味道的食物,大家也可以參考看看:
吃了這麼多咖啡小幫手覺得…咖啡都這麼苦了,跑步好像也沒什麼(人生也是有酸有苦有甜rrr)
*咖啡因的效果也是會因平時個人飲食習慣而異
如同跑步的其他面向,食用能量膠的時間點,視每個人的不同需求而定。
每位跑者對於醣份的吸收過程都有不同的速率──有些人可以在三分鐘內感覺到效果,有些人可能需要十五分鐘才感覺得出來。有些人不適應能量膠,有些人則是非常喜歡。
於是,這邊提出兩點提醒:
1. 腸胃道有問題的話該如何食用能量果膠:
吃膠過度的情況下,很可能在比賽後半段,腸胃停止運作導致嘔吐或不適。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就不要在比賽後段吃那麼多能量果膠了,嘗試縮短間距、小部份地吃即可,例如每二十分鐘吃四分之一包。如此一來就可以繼續消化身體所需的能量,又不會造成腸胃負擔。不要有一次就得吃完一包的壓力。
2. 同時攝取能量果膠與水份:
記住水份和能量果膠要互相搭配,絕對不要單獨食用,更不要和運動飲料一起用。因為缺少水份的話,能量果膠會需要更久的時間消化,也更慢進入血管中。而如果和著運動飲料一起用,可能造成一次消化太多單醣的風險。
那麼,祝福大家吃膠愉快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