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冬季暖陽的午後,許多跑者與教練選手們與 逐日奇譚-李奇儒 齊聚森林跑站,透過室內靜態講座結合戶外實務操作,分享赴日習得的習得觀念與知識,帶著大家認識動力鏈系統、訓練時機、強度課表安排和動力鏈啟動方式。
說到跑步運動,您是不是直覺地聯想到是用雙腳交替踏地的前進?只要雙腳發力推蹬就已足夠?不管是什麼運動都是屬於全身性運動,需要運用全身各肌群完成這一連貫的動作。
關於動力鏈系統
動力鏈的觀念最早由1988年被 Andry Vleeming、Diane Lee 和 Thomas Myers等人提出並發表相關言論與著作,包含五個子系統。不同的動力鏈是不僅是特別的單一存在,卻也互相依賴合作著。
🔴 內在核心系統IS-呼吸動作
呼吸是調整動作最重要的第一步!錯誤的呼吸方式有可能會影響腹內壓和脊椎穩定度,核心肌群的的穩定性也會不佳。
▶連結組成:橫隔膜、腹橫肌、多裂肌和骨盆底肌
🟡深層縱向系統DLS-吸震緩衝
主要吸收地面到軀幹的反作用力,協助薦髂關節穩定、骨盆穩定,還有加速的動作也和這條動力鏈有關係。
▶連結組成:脛前肌、腓骨長肌、股二頭肌、骶結節韌帶、多裂肌、胸腰筋膜、對側豎脊肌
🟢 側向穩定系統LS-穩定脊椎
和脊椎穩定有很大的關係,影響下肢側向移動的穩定度、和單腳支撐運動中骨盆靜態與動態穩定性,像是強化臀中肌,對跑者便是很重要的側向系統訓練。
▶連結組成:闊筋膜張、臀中肌、內收肌群、對側腰方肌
🔵背側斜向系統POS-儲存彈性能量
對於旋轉身體跟腰椎伸展有關,可以減少肌肉的能量,維持核心穩定、和旋轉轉體動作力量輸出和平衡保持。
▶連結組成:臀大肌、對側背闊肌、胸腰筋膜
🟣前側斜向系統AOS-協助加速與方向改變
協助骨盆穩定跟旋轉、身體加減速的動作,在多方向性運動中相當重要。跑者比較常遇到的是大腿內側肌肉拉傷。
▶連結組成:腹直肌、腹部筋膜、腹外斜肌 、大腿內收肌前側
關於還在用「腳」跑步?
跑步訓練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運動傷害。奇儒與分享自己除了小時候嚴重氣喘外,身體走過大小病痛,深刻地體悟好好聆聽身體的聲音、更多的是專注於運動控制、學習如何正確地跑步:「維持穩定一致的訓練並兼顧身體健康,這需耗費很大的功夫。」當身體提醒我們某個部位出了問題,想要改善的途徑除了尋找物理治療外,奇儒也建議跑者可以尋求結構調理、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或其他方式等都可做評估。
動力鏈訓練時機
奇儒分享自己每天在課表訓練前都會執行身體動力鏈的訓練,會做 20-30 分鐘的熱身,檢視腳踝、雙腿、膝蓋的狀況。持續不間斷地讓大腦記住身體各部分的神經元回傳的訊息,內化成為身體的記憶,適合動力鏈訓練的時機,可以在強度訓練後、熱身動作、依身體狀況做調整。
訓練課表的設計
聊到跑步的訓練課表,現場不少跑者詢問職業選手與市民跑者課表執行和跑量要到多少,奇儒分享著一般跑者課表會以一個禮拜七天為週期排定訓練內容,中間會有2-3天的強度,這樣身體不一定能變強:「我會建議你的強度訓練改占跑量的三分之一,假如說你一個月跑量100公里,那麼強度訓練佔大約30%。」
如何控制訓練的強度?以心率區間、配速區間、自身體感等做為依據:「若要調整課表計劃,也建議採雙週型的方式去調整(14天),降低每週的強度訓練。」
我過度訓練了嗎?
一般的市民跑者平時都還有工作與生活需要兼顧。若在身體狀況不佳的狀態下執行強度課表,像是加班後又執行強度課表,身體沒有足夠的恢復時間,疲勞會累積很快且恢復得慢。奇儒在安排訓練課表時,會將當天的外在因素以及自身體感一併納入考量,並視情況調整計畫和目標:「訓練計畫的安排與調整都是以當天身體狀況為優先考量。」
動力鏈實務操作
緊接著跑者們前往大安森林公園,由奇儒帶領跑者們利用多種不同的熱身和肌群關節活化動作,感受動力鏈的啟動。奇儒:「想成身體被一條繩子拉起來向上延伸。」關節的穩定、力量的誘發,看似細微扭轉踩踏動作,將各關節做有效的連結。
「好像重新學習如何跑步!」、「平時訓練多是向前快速行進的動作,但這個卻是直向跟橫向要一起動。」、「能實際用跨欄練習,很特別!」
兩個小時的靜態講座分享與戶外實務操作,過程中許多跑者透過核心周圍肌群、髖關節、下肢剛性的技術動作練習中,更加明確感受動力鏈在啟動前和啟動後的差異,受益良多。
▶跑步動力鏈-李奇儒訓練交流分享會|實務操作影片回顧 https://runbase.cc/EY7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