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漸入秋季,迎來新的學期與賽季,進入碩士學業也踏入第二年,逐漸適應研究與訓練兩立的生活,這次的目標放在年底的臺北馬,距離上一次參加已是大一時,為了測試比個半馬,還記得當時進終點後往旁邊全馬拱門瞄了一下,想著自己也許有天也會參加吧,而沒想到當這次即將再站上市政府前,已過了六年。上一場的全馬是去年的全運會,那年暑假練了自己長跑生涯中最多的月跑量,最後因為低血糖暈眩而未能完賽,覺得有點可惜,但也知道自己還是一位馬拉松菜鳥,準備仍然的不足。
所以這次除了在訓練以外,對補給進行調整,例如在LSD中嘗試將能量包在不同的時間點補充,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時機,以及電解質、BCAA…的補充方式,要選擇用泡水喝的?還是可以用膠囊吞食的方式?,而我選擇了後者,減少以前覺得會喝到太多水很脹的問題。除了比較具體的改變外,今年也努力讓自己的心智可以更穩定些,因為現在除了訓練外的事情相對繁雜,有時在練習實還會想到學業、教課的事情,這在以前比較不會發生。但奇妙的是,正因為練習時可以暫時脫離生活瑣事,又有一種放鬆的感覺,尤其是輕鬆跑的時候。
現在訓練時間相對大學時期少了一些,會思考在有限的訓練中如何將品質提升,最大的改變是更清楚每一項訓練的目的是什麼?該怎麼將訓練效益最大化,例如在高強度的間歇或是長距離課表,最主要目的可能是改善運動的生理能力(如VO2max、乳酸閾值…),所以重要的不只是當下在跑的那1~2個小時或當天的準備,甚至從前一天與後一天的恢復(肌肉放鬆、睡眠、飲食…)都需特別注意,漸漸的就會發現,雖然訓練的量比較少,但獲得的成果卻是差不多的。訓練過程中與在準備福岡馬的嘉哲學長還有北市大學弟們一起,雖然能夠完成的趟數與距離與學長有別,有時強度也會跟不上,不過這樣的氛圍能激勵自己不斷突破,最後檢視完成秒數時,與去年的自己相比,發現能跑的配速更快了。
賽前一個月受到囿任與純玉的邀請,參加229配速小隊來試跑比賽路線,大家互相交流,從路線的規劃與補水的準備,深刻發現全國紀錄保持人的準備方式是有多超前!在這一趟試跑的準備過程中,229小隊(純玉+囿任)像是分飾兩角,要扮演主辦方(路線安排、補給規劃、人員配置)跟選手方(如何配速、何時上坡、挑選裝備等),因為本次賽會路線將與去年有些不同,也讓試跑計畫的難度上升,但他們盡可能去模擬臺北馬當天可能會遇到的任何可能性和並排除風險,說真的,大家一起跑出229我也相信,我則是期許自己能穩定發揮,成功跑進2小時25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