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跑班之後,最大的改變應該是多一點自信心,情緒跟心情也比較好一點。」宜亞說道,「在跑班認識了很多不同的人,跟大家相處聊天,生活也更豐富。」從 2022 年起參與森林跑站跑班至今,收穫的不只是速度與體能,無形中也讓眼界更為開闊,跑步不只是生活上的調劑,而是一件擱在心上很重要的事。

在 2023 年臺北馬拉松跑出 3 小時 29 分 36 秒的李宜亞,與太太在圓山捷運站旁經營一間店──慢慢生活美──專售陶藝、畫作等手工藝品店,以及指導繪畫的油性粉彩工作坊。他是一名藝術家。

「人家會問我,你的興趣是畫畫?是藝術?我都會說,我的工作是藝術創作跟藝術教學,跑步才是我的興趣。」宜亞自嘲說道:「除了繪畫之外,其實沒想到有甚麼是我很喜歡的興趣。一直到 30 歲之後,我才終於在專業、工作之外,找到另一個興趣。」

 

加入森林跑站跑班的契機

早在學生時期的宜亞,很年輕就接觸跑步運動,當兵入伍的日子跑三千公尺跑得很有樂趣。「當時,只要跑得快的人可以提早離開營區,所以我反而是在那個時候喜歡上跑步。」他說道:「跑步的習慣,一直到出社會之後都維持著。」

年過三十,宜亞希望透過運動豐富生活,因而在網路上找到了森林跑站,遂報名加入跑班課程。「雖然我有跑步的經驗,但很多東西都不懂。像是跑步的術語、教練課表上的縮寫之類都不懂。」宜亞笑道:「而且當時會覺得,我只報名一星期一天的課程,為什麼每天都要跑?這樣的疑惑一直到第二期,我才買了第一支 Garmin 手錶。」

 

在老鄧班受到跑步啟蒙,而後加入智群班往全馬距離走,兩位教練的無私奉獻與指導讓他感念於心。素人跑者出身的智群教練,為了幫助學員們能更快理解訓練的計畫與目的性,儘可能減少專業術語,不厭其煩地與學員們溝通,也會親力親為帶學生跑步。同樣的,昇儒助教也能用詳細的口語化說明講解馬克操的操作。

「我以前不知道馬克操在做甚麼,所以就只是動作照著做。後來,昇儒助教解釋之後,我會比較清楚動作的細節怎麼做。」宜亞說道:「我自己從事繪畫教育,跟教練、助教學習到的教學方法,也可以挪用到我的教學上。」儘管跑步與繪畫是全然不同的項目,但在指導與教育上卻有著相似的共同點,而跑課表的每日早晨,不只是宜亞個人的 Me time ,也是他將自己隔離在藝術創作與教學外,給心靈一片留白。

 

跑步讓我面對孤獨的自己

「加入跑班之後我比較有自信,也比較會跟大家說話。」宜亞說:「兩年前我比現在更沉默寡言,有時候也不太會跟人說話。」他坦承,作為藝術家是很孤獨的,有些人可能一整天就是面對一張畫布,沒有跟其他人互動。很多藝術家的夥伴與朋友因為無法忍受孤獨,最終放棄了藝術創作的道路。

加入森跑跑班、認識許多擁有共同目標的朋友,生活變得很充實。跑步的當下不會想到創作,心情上非常享受當下的流動。在每天的訓練之後,宜亞也能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創作與藝術教學。

「有些人會問你這麼喜歡跑步,會想要把跑步融入到你藝術創作的題材嗎?」宜亞說道:「我覺得不行,原因是我還沒有足夠長的時間認識它,也不想破壞繪畫與跑步之間的距離,當兩個距離拉近,我會不會反而更不認識自己。」

宜亞援引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村上分享許多跑步經驗與歷程,也談到因為跑步而幫助他有更好的創作,以及身為創作人的態度等。宜亞在閱讀過後相當有共鳴,他認為這就是藝術工作者的生命歷程,儘管跑步與繪畫都是單獨的運動,但透過跑步所鍛鍊的體能與精神力量,也能在繪畫、藝術創作上有同樣的展現。

「跑步的成績固然重要,但我現在會在意如何享受當下訓練的過程。」宜亞說道:「跑步可以說是另一種生活上的洗禮。」

回森林跑站再當一次學生

出社會多年後的宜亞,因為加入跑班而重新成為學生,新鮮且有趣。無論是教練、助教的指導,或者是同儕之間的教學相長,都讓他相當有收穫。而森林跑站的課程裡,從初階到進階一併俱全,全方位滿足所有跑者的期待。

身為藝術家,熱愛長跑運動乍看之下有些衝突,宜亞笑說,森跑的每一個夥伴都有自己的故事,他由此收穫了很多。幾乎每天都晨跑的宜亞,只把夜跑留給了週五班,那是他的興趣、熱愛與心靈的一方之地;週五班的氛圍很好,加上課後補給與提供盥洗,課後大夥聊天互動也相當合拍。在週五班訓練才滿一年的宜亞,轉眼就要邁入第二年。

是誰說藝術家不能跑步。